yeedar
RT中国粉丝和时代遗风

(论坛讨论)

  你是中国人,那你一定听过崔健的“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你也许曾在大学里朗诵过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你为邓丽君、beyond、许巍、朴树感动得眼泪哗哗直流。你是中国人,所以你明白这不是杂志上说的“时尚”和“怀旧”,它们只不过是伏潜在你心里的渴望。
  
  ……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
  每个人在痴痴的等
  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那
  象征命运的红绿灯
  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
  你这未来的主人翁
  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
  寻找儿时的光荣(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
  ……
  
  如今回想起来,我才渐渐觉得这些渴望和“RT粉丝所怀抱的热爱”没有分别。它是被命运之影追逐的痴情,是永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直面自己的畏惧与躲避,是在失望中仍对真诚、勇敢有所向往……而且,如果你希望我更诚实些,我就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时代遗风。
  
那是惊奇,还是刺痛
  
  但是,打开这一页文稿时,我却愿意把这股率真和激情引往它处。让它们更细致、更清晰地走过。在记忆里,我只想寻找一个解答:这激情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或许七八年代生人不像60年代的青年们那样“幸运”,他们赶上了革命和理想的“激情年代”;我们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孩子,则时时有 “生不逢时”之叹。不知不觉中,RT在“激情”的缺位态上成了某种“理想主义”的代名词……
  如今我早就过了“该看动画”的年纪,旧事重提不是为了吹牛,而只是想搞明白“理想主义”到底是不是一个空壳。——RT仍然诱人,也常常带给我重逢的喜悦,但RT中国粉丝讨论的话题却早就偏离了“ 理想主义”的核心。当我真正深入过理想主义的内核之后,才明白西方人那种“自由了几百年”的表情,根本不同于我们自以为是“理想”的东西。西方人也在RT 里寻找“理想”,但是这个主题太老套太陈旧了,他们像大孩子似地边玩边找,他们一点也不“惊奇”。而我们对什么都“惊奇”,所以我们的表达才特别强烈:外星人、变形战斗机、星际大战、三角恋爱、音乐、远征军。好像,只有远在大洋彼岸的阿根廷兄弟和我们最相似,第三部中的摩托小分队在他们的激情审视中变成了 “自由革命”的代名词……
  这样强烈的惊奇,还不如说是刺痛吧。曾有朋友在百无聊赖中对我说:“人只有被刺痛了才能站起来。”等一等,真的是这样吗?是什么刺痛了我们?我们被刺痛过吗?我们又在什么时候曾经站起来了?……
  
儿时的光荣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少年时代物质条件差、见识封闭不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毕竟我们拥有父辈和祖辈都未曾经历的和平发展时期,未来也总是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虽然年轻,但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惶惑和挣扎,这是独特的命运体会,也是青春期的成长代价。就是在这样的共同点上,我们才拥有了某些对RT的相似感受:比如爱情、忠诚、勇敢、无私。学校里没人教导过这些,它们实在来之不易。
  不过,集体记忆里也有些被忽略掉的重要内容,就是我们的教育里一直不讲的东西。就我个人而言,看到RT才突然了悟(其后又在反复的观看中加深了这些印象):什么是才华?什么叫人格?“诚实之道”为何能维护“自由之权”?为什么“正义”一定高于“生命”?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追逐“永恒”?……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是很深的烙印。RT对我太重要了,这种重要性再怎么说都不过分。是RT让我自修了成长中的重要一课。
  在此之前,我所懂得的不过是铁木儿式的苏俄理想少年,是19世纪西方文艺里几个前程远大的青年。那里面也有才华和理想,但毕竟和中国的少先队员们隔得太远。东方文化几乎从来就没给过青年人话语权,老一辈的东西再不合理也得受着;但是健康、合理性的文化制度则永远鼓励青年创新和遐想。——我猜,这就是最根本的不同。
  
我看到了什么
  
  从小到大,我生活中很少没有“偶像”,从英雄小八路到雷锋长长一大串。还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比如责任、使命感,浪漫激情。总之,巴金、三毛、《约翰?克里斯朵夫》、ROBOTECH,这么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构成了我的人生启蒙。长大以后,我才明白要把里面的杂质吐出去。反复吐过几次之后,我觉得自己清醒了一点。
  我的脑袋里可能有固执的陋习,但是我的眼睛不存偏见。了解了西方的科学哲学、神话体系之后,我慢慢意识到RT有一个完整的背景体系:它由西方的科幻、奇幻、成长文学,和日本动画工业的结合而来。它不是日本动漫的附属物,而是独有自信的欧美文化成果。这种自信在RT音乐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它那朝气蓬勃的翱翔、轻捷明快的速度、饱经锤炼的力量,在童年时就给我留下过极深的印象……
  从看到RT“西方文化背景”的那一天起,我的立场就不太一样了。每当我尝试往回看,就发现我们以前懂得的太少。我们没有把RT弄清楚过,不论主题还是背景,它们一直和从前那个含糊的“理想主义”纠缠在一起……
  
品评人物
  
  RT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内容大概是第一部,第一部里最受人瞩目的肯定是瑞克、明美、丽莎的三角恋情。众说纷纭之中,争论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爱自己,那他怎能去爱别人?”——RT在爱情故事里抽取的奇特命题,曾让少女时代的我那种“王子公主”的期待大大落空,但最后又觉得合情合理,深感愉快和振奋。RT第二部、第三部相对来说更侧重友情,那些爱情和友情交织着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来自内心的坚强。
  对RT人物的品评,表明我们对人性的最基本认知和西方不同。比如,丽莎军衔一直比瑞克高,瑞克是不是非常自卑?他和丽莎要好是不是利用她向上爬?比如,戴纳一再抗命不遵却不被革职,岂非怪事一桩?比如,自由小队的成员到底是无名的英雄,还是装样的狗熊?这些本来属于常识范围的事情,在一些场合却变成了津津有味的谈资。有趣的是,有人还认为自己观察深入、见解超群,真是不可思议。要我说,这样奇特的大讨论在欧美肯定不会发生。
  东西方对人性的认知,一直以“ 青春”文化的差异最大。东方消费的是少女文化,二十岁一过“未熟”之美便难以为继。但在欧美文化里,我却常常能欣赏到三四十、五六十的爱情旅行。那种成年之爱虽然不免有艰难险阻,却足慰真诚之士。在西方人看来,美好婚姻从来都不是机会和运气的产物,而是鼓足勇气、携手同行的理性选择的后果。这种朝气蓬勃的生命观,我觉得就出于西方对宇宙万物的欣赏和肯定: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少年期,而是用人生的全部旅程让世界变得更优美、更高尚。
  ……
  许多朋友们都说,是工作和生活让人遗忘了童年的梦想。这是一种内在意识,难以克服的忧郁症。——生命的优美与朝气本该是生活的常识,本该免受无理的责难。但令人叹惜的是,我们拥有的仅仅就是感伤。而且,它的内部没有合理性精神,更没有反思。
  
反思
  
  什么是反思?“反思”不是时刻准备着把自己想像成瑞克?卡特,犹疑不决到底要在明美和丽莎中间选谁(还是准备两个都包下?);不是测算超级大炮一次发射的火力能否摧毁天顶星舰队;不是发现太空堡垒像超级救世主,寓意冷战思维、美苏争霸。这些是意淫,不是反思。
  RT的反思不仅仅是了解外星人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来?而更是要问:如果是人类处在类似的情景下,我们又会怎样做?有些错误已经犯下,有些伤痛无可挽回,但是我们应该努力保证某些错误永不再犯。——如果没有领悟这一点,如果看不懂RT第28集《反思》、第85集《光的交响曲》,那你肯定不会了解RT和M的差别,更不会认同RT的西方文化背景。
  
座次与军衔
  
  也许是历史小说、农民起义故事看多了的缘故,“排座次”这种梁山泊好汉在“聚义堂”干的事,有时也成了RT人物品评的一种方式。大排名、小排名,爱情排名、魅力排名层出不穷之时,却少有人关注RT的军衔和晋升制度。
  RT三代人物,代代都有清楚的军衔。RT是一个完整的未来星际战争故事,它讲述的核心就是军人的成长。——在世界各文明中,唯有西方文化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培养出了对民主军队的独特信任与理解。为什么要有军衔制度?为什么人人都能充分信任这个制度?因为它能筛选出最优秀的人,而且能保证他们站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我觉得,我们RT中国粉丝不大理解这个。瑞克升得很快有猫腻吗?格罗佛为什么特别提拔海因斯小姐?戴纳一再莽撞行事却不降职,是因为她身份特殊,而且老爸老妈都是天才?……以上说法全是扯淡。
  否定对他人的依赖和顺从,独立地生存下去,这样的主题一直是西方艺术的魅力之根,也是 RT三部曲改造日本动画的关键所在。谈丽莎从她老爸谈起,评鲍威尔从艾默森将军说起,这些都是东方思维。——不论多么困难,不论怎样在低谷里挣扎,始终保持着生命的灵性和自由,用鲜明的独立意志生活下去,这就是我领会的军衔制度的真相。“永不屈服”、“尝试着重新站起来”,我觉得这才是RT主角们在战火中获得晋升的真正理由。
  作为崇尚勇敢和实力的民族,西方人也有着独特的家族观念。一方面,年轻人不愿依靠父母走捷径,另一方面,祖辈的业绩又一直是青年的榜样,鼓励着他们去追求更高的光荣和梦想。其实,一直以来我最奇怪的是,为什么少有人考究丽莎的军人家族?为什么没有同人去追述戴纳和父母共度的童年时光?为什么没人关心孤苦伶仃的瑞克和斯科特?……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意识到“军衔是种光荣”的时刻。那是第8集《甜蜜花季》,瑞克?卡特由于在火星上救了一位小姐而得到平生第一枚奖章。授勋时那段插曲至今难忘,RT的军人世界也由此初具模型了。
  
诚实之道、自由之权
  
  RT三部主角都是诚实、正直的军人,这样的身份让他们一再面临窘境和危险。但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懂得“自由之权”永远需要“诚实之道”的维护。
  其实我很清楚,RT讲的是一些傻得不得了的传奇。比如格罗佛舰长“明知不可而为之”,向地球联合政府请命。比如,佐尔明明可以依靠史前能量永生,却不惜性命地向机器人统治者复仇。比如,“自由小队”成员不要安逸、拒绝同化,选择了危难里的生活。——曾有朋友批评我说,何必呢?何必这样“勉强”又“严肃” 地理解RT?但我一直相信,唯有“诚实”才是“自由”的前提,这是以前我不能完全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西方人,自由和正义是比生命更值得珍重的东西。生命可以逝去,自由和正义却不能消逝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不然哪里来的那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让他去!他是飞行员,那是他的生命!”自由和正义也并不高深莫测。所谓“自由”,就是反对奴役和被奴役。所谓“正义”,就是绝不含糊其辞、轻易妥协,而一定要寻找到价值的高下,美丑的不同……
  我私心里认为,RT主人公们没有谁真想做英雄;但是他们维护正义与和平的逻辑却总是特别出色,这是因为“诚实”构成了生活的底线。比如,不能让绝望痛苦的人更绝望、更痛苦;比如,不能让遭受不公正的人再受侮辱和虐待;比如,尊重他人(即使是敌人),因为损害他人也就是在损害自身。
  
牺牲
  
  RT被称为科幻动画史诗,还有另外的原因。它对人类、种族与种族、种族与个体﹑个人与永恒之间的关系做了复杂而精彩的描述。一种普遍的牺牲和超越精神,贯穿了RT的整个故事。RT不同于其它科幻动画的一点是,它不是分别完成原作、前传、后传,而是一次性地推出了三部作品。因此,“我们的生活由先辈的牺牲而来”,这个概念才如此深入人心。
  为什么一直需要有人牺牲?为什么RT第一部设定让格罗佛等人死掉?让瑞克?卡特将军去超太空,家园难返?因为“牺牲”是西方文化认可的历史进行态。没有“牺牲”的历史,从来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如果必须有人走上荆棘路,如果必须有人负担起救援的责任,那个人不一定是我,但是我在我的岗位上也不会退缩。
  RT第一部之后,不论南十字军、自由小队,还是远征军,“教育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这层意思贯穿始终。按照字面来理解,是要让后来人懂得历史,懂得和平生活不是凭空而来;从更深的含义来理解,“教育下一代”更是为了要从中选拔,让人人自主地选择究竟是“接受奴役”,还是“为自由而战”。
  
追究终极和永恒
  
  我敢肯定,RT深层的超越精神不是我的臆测和想像。外星人来了又走了,地球恢复了生机与和平,其实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很多科幻故事就是这样结束的)。但是太空堡垒远征军就是“追究终极与永恒”的象征,这种意识把未来幻想世界中的人类和异族联系在一起,为再造理想的新生活共同努力。
  SDF1上到底有什么秘密?人类文明到底有什么价值?这些秘密背后还有什么神秘吗?至今为止,RT的最大悬念不外乎是:铭记“不断追求永恒”的价值。为此,要从太空走向超太空,要把生命的真相追究到宇宙深处……
  
文化自大和左派理想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是这么一帮人,我们把RT粉丝当作自己的一个身份标志。
  这帮人里面有两个极端:一些人说,RT描绘的未来世界很理想很辉煌,人类把外星异族都收编了;另一些人说,RT很现实啊,它象征着冷战思维、美苏争霸的六十年代,第三世界没有出头之日。前者是文化自大,后者是左派理想。这两种我都不太认同。为什么不能有第三种?你还是你,你生活在21世纪的地球上,你在学习、成长,你对这个世界的乐观与悲观永远有自己清醒的认定。
  RT中国粉丝走进互联网的六七年中(2000年至今),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一模一样,没有因为年龄的差别而变化。“理想主义”早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了,它远远不能概括RT迷的优点或缺点。实情是,包含着文化自大和左派理想的时代风格一直没变,而我们对RT独特的西方文化背景又缺少主动的把握。
  仔细看看,我们早就离开了儿时的梦想(飞行员、指挥官、变形战斗机……)。难道不是吗?
  
“贫困”意识
  
  我知道,我也曾经为“没弄明白”的理想而糊涂过。现在我觉得,那就是“贫困”意识。贫困意识不单单是指物质存在的“贫困”,而且是指一个时代的贫困。七十年代末生人出来了,八十年代生人出来了,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一模一样。时间是似乎静止的,被封闭的心灵也没有多少变化。就是那些过分贫瘠的东西,让我们头脑糊涂、美梦难成。
  比如,RT是刚性的,它没有缓冲。RT从头至尾讲的都是打仗、对抗中的理解、强势与弱势的争衡。而软性人格惯于做草民和下级,很难欣赏军人人生。比如,看重人情和伦理,轻视信念和意志。比如,楷模主义教育很容易把“成功”理解成“野心”,把“优秀”理解成“风头 ”……我把以上种种,都算作RT中国粉丝的时代遗风。
  
拒绝平庸
  
  其实,我没有打算不公平。西方粉丝也做差的东西,他们写没来由的三角恋爱、种族混血,把恐怖袭击、政治丑闻等卖点结合在RT同人作品里。不过,我们和他们之间还是有些相似的优点。
  RT粉丝的魅力是什么呢?我觉得那个东西不叫“理想主义”,而是它的反面:“拒绝平庸”(或者说是“反对文化品格的平庸化”)。“文化品格的平庸化”是指软性的草民人格、惯于舒适的惰性人格对艰难、崇高的反复躲避,对英雄、超越精神的深刻抹平。而“拒绝平庸”,则是指一群气质相反的人对人生做出的相反的决定。
  对“拒绝平庸”这个话题,应该再坦率一些。我自己明白,之所以多年来对RT念念不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在自己的同胞中极少遇见类似RT人物那样的风采卓绝之士。RT英雄史诗中的人物多数都是成功的,但我总是感到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很难成功。——这中间有个差别,但不是“理想与现实”的老套套。差别是这些不显眼的人物能否在坚守中互相支持,并且慢慢地燃烧自己。
  由此反观RT的三代人物,他们能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自己有才华、有勇气;而且因为他们身边永远会有几个类似的朋友,这几个人的才华和人品都能经得住很高的考验(我们有这样的朋友圈吗?我觉得以前没有,也许在假想中曾经有过……)。他们的业绩看似光芒耀眼,但却是以日久天长、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为代价的。其实,我私下里很羡慕我的英雄们:实现理想的路途遥远又漫长,再没有什么比得过几个平实而真切的朋友了。
  可能,这就是RT迷的“怀旧”病。RT不是一股不知来由的热乎劲儿,而是热闹过去之后沉淀下来的一点点顽固与执著。说来说去,对RT几代人物的倾心赞赏就是对“拒绝平庸”人格的彻底认同。也许,“拒绝平庸”听起来不如“英雄崇拜”那么伟大,却恰恰是英雄概念中最不能抹去的意志内核。
  
重看RT,就是在做调整
  
  其实,看透了这些更好。没有才华和勇气施展的空间,你会觉得压抑与孤苦;没有对真诚、正义的维护,“幸福”不过是愚人节的鬼话。生活就是这样:平淡、平凡,但又不甘平庸。对我来说,重看RT就是在做调整;因为反观青春期,就是批判成长的旅程。——我渐渐明白了:使人们激进和糊涂的东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更坏。RT的故事没有改变,但是呈现在我面前的却不再是“主义”,而仅仅是“理想”本身。
  什么是RT迷真正的立场?我觉得,就是不随便接受任何教条,不着眼于封闭的生活世界,不苟同流行(或不流行)的理论宣言;独立思考,随时准备与更广阔的生活图景交流,用理性和希望的力量去抵制骗人的谎话和无聊的诺言。
  我想,承受不住辩论的热爱肯定是脆弱的。在“寻找自我”的人生旅程中,如果有某个东西一直经得起审视和反思,这是非常幸运的事。——当然,反观与批判肯定已经减弱了,因为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时做出的结论肯定是层叠和递进的。如果基本的判断与调整已经做出,那你一定会更少地对“过往”感到缺憾。
  作为一个RT中国粉丝,我对RT也有过不少糊涂见解。但是,我的错误主要出于自己的缺点:比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草率判断、缺少观察。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并非出于教条的误导或偶像的狂迷,——而且,再也不会是了。
  
闪光的生命
  
  “现在的青年里有‘追星族’,‘上班族’,但想要开创伟大事业的人却没有名目,就叫他们‘伟大一族’好了。过去这样的人在校园里(不管是中国校园还是美国校园)是很多的。当盖茨先生穿着一身便装,蓬着一头乱发出现在校园里时,和我们当年一样,属于‘伟大一族’。刚回中国时,我带过的那些学生起码有一半属伟大一族,因为他们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假如事情没做成,那是做的不得法;假如做成了,却不美好,倒像是一场恶梦,那是因为从开始就想得不对头。不管结局是怎样,这条路总是存在的——必须准备梦想,准备为梦想工作。这种想法对不对,现在我也没有把握。我有把握的只是:确实有这样的一族。”(王小波《有关“伟大一族”》)
  你们也知道,这些话不是我说的。它们与RT无关,却同样道出了“崇拜偶像”和“追寻梦想”的区别。我和王小波先生一样,对自己的人生要求不高:就是多读几本好书(而不是相反),多认识几个闪光的生命(而不是相反),多留下一点有益的足迹(而不是相反)。至今为止,我对生活有两个感想:一是要爱智慧,争取让自己越活越聪明(而不是相反);二是要爱自由,争取做一个不随便苟且的人(而不是相反)。我相信,如果自己大致做到了以上两点,就不会在愚蠢和野蛮面前轻易地屈服,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人类在未来一定会生活得更美好些。
  ……未来?美好?……这不是RT的主题吗?这不就是我喜欢的科学和幻想吗?有人说,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论证一下它的正确性,然后再加入“我”的头脑和心灵。这一点我由衷地赞同。
  我求证了一番RT,把它加入了我的头脑和心灵,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是有道理的。不论结局如何,这条路应该走下去。而且,在这条路途上还应该再多一点理想,再少一些偶像。

2007-9-7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