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遥风
人类从从天而降的太空堡垒上得到了甚末
从太空堡垒中所得到科技的详细资料:
Over Technology of Macross
O.T.M. 超越科技
----------------------------------------------------------------------
O.T.M.
全名為 Over Technology of Macross 。主要是由重建墜落於 South Atalia 島上的 小砲艦 ASS-1 時從其中分析得到各項超越人類技術的外星科技。主要包括了:
金屬冶煉:能夠讓飛機外殼厚度的裝甲與一般戰車相比
光束武器
熱核反應爐
重力制御系統
Fold 航行法
其他還有反應彈以及 Fold Booster 等等由 O.T.M 為基礎靠地球人自行研發出的科技以及文獻資料資料等等。
----------------------------------------------------------------------
光束炮(Beam Cannon)
一般而言,對於射出「光」的雷射炮以及射出「荷電粒子」的粒子炮常混淆不清。此處的光束炮指的是發射荷電粒子的粒子炮而言。
粒子炮是將電子之類的「帶電粒子」經由電磁加速後發射出去的武器。被具有高速(高能量)粒子團擊中的霧體會被產生加熱、溶解、蒸發的物理反應以及各種化學反應,最後被分解殆盡,威力相當強大。但是在大氣中使用時發射出去的粒子束會受到空氣的影響而擴散、衰減而降低威力。
像 VF-1 Strike Valkyrie 背上雙管粒子炮、VF-4 手臂上的粒子炮、VF-11 Full Armored 肩上雙管光束炮都是屬於粒子炮的範圍。
----------------------------------------------------------------------
Destroid & Variable Fighter
統合軍最早的大氣圈內主力,是由 VF 以及 Destroid 組成。
Destroid 設計理念是一套與巨人進行戰鬥的「步行兵器」。主要的特徵是下半身的「步行系統」以及位於雙臂的武器架。因此 Destroid 在宇宙中無重力狀態就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像當初 SDF-1 上的 Destroid 主要負責防空、艦內格鬥、登陸突襲任務等;在地球上一條輝也曾臨時駕駛「斯巴達」來鎮壓巨人暴動。其中 Destroid 擔任 SDF-1 防空任務時是從艦內伸出半身的狀態或是身處氣鎖門附近對外攻擊(也就是將 Destroid 當成固定砲塔使用)。
在第一次宇宙戰爭後,經過統合軍評估,戰鬥機械人由於動作緩慢而且無法像 VF 系列一般利用外掛武裝升級,因此終止生產戰鬥機械人。之後受損的戰鬥機械人都被廢棄,或是送到試飛場去作為訓練或測試用的標靶。
而 VF 是以在大氣圈內具有空中優勢的飛機形態為設計主軸,主要特徵就是能夠在Fighter、Gerwalk、Battroid 三種形態間變化,並且擁有在大氣圈外行動之能力。 Fighter 形態主要的目的是進行空戰,也是 VF 系列的主要功用。 VF 靠著在大氣圈中續航力無限的優勢,打敗了舊有的戰鬥機。而在宇宙中,機上設計的許多姿勢控制火箭也能讓 VF 自由的活動,進行宇宙戰。
Gerwalk 形態主要運用在大氣圈內以及有人造重力的場所。除了能夠快速垂直起降之外,還能夠進行低空巡航、戰鬥。不過由於機體形狀的限制,無法以破音速的行進。
Battroid 形態設計因素與 Destroid 相同,主要都是在有重力場所進行格鬥,並且能夠以步行系統克服地形限制。不過 Battroid 可以利用推進器的噴射來做盤旋的動作,這點是 Destroid 所作不到的。
在無重力的宇宙中,Battroid 也可憑藉機上設計姿勢控制火箭進行 Destroid 無法進行的宇宙戰。由於宇宙中無重力狀態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在機體姿勢控制、敵我距離掌握方面相當困難,要在無重力狀態下格鬥不但困難而且會消耗相當多推進劑來移動,所以 Battroid 形態多以機槍攻擊為主。加上先天設計即是以飛機作為骨幹,因此在造型上會有推進劑槽空間不足的現象產生造成在宇宙中行動受限。
----------------------------------------------------------------------
Fold 航行法
簡單的說, Fold 航行法是利用控制重力的方式,將空間扭曲,像紙張對折一樣產生一條「捷徑」(此捷徑稱為 Fold 空間),船艦經由這條捷徑航行之後,在旁觀者眼中就有「超光速移動」的情形。事實上這種航行法與逐漸加速到近光速的超高速航行法不同,不會產生特殊相對論中俗稱的「浦島效應」(兩地時間不再同步,高速航行者會像神話中的浦島太郎一樣經過許多年而依然年輕)也可以把 Fold 航行法當成多啦A夢的「任意門」,只不過要形成這道「任意門」需要費很多工夫去歪曲空間製造捷徑。
Fold 航行需要相當大量資料且精密的計算。假若資料不足或計算錯誤, Fold 的結果有可能相差很遠。因此「將飛彈使用 Fold 航法送到敵軍樞」的方式可行性不高。因為只需要極細微的空間歪曲干擾(例如估計之外的人工重力之類)就會造成 Defold 的結果相差甚遠。
Fold 航法在 SDF-1 上意外的造成了 Pinpoint Barrier 發明。使用 Fold 方式通訊可以讓距離遙遠的各地能近乎即時通訊。人類利用此種方法在各地間建立的 Fold 通訊的「銀河網路」:Galaxy Network,讓各地都能得到最新的資訊。(「銀河網路」在 Macross7 中有詳細介紹過)
----------------------------------------------------------------------
新中州重工 / OTEC FBF-1000A Fold Booster
Fold 航法需要精密的計算以及 Fold 能源,一般的VF機上電腦無法負擔這些運算,也沒辦法攜帶 Fold 能源。為了能讓單機的 VF 施行 Fold 航法,新中州重工/OTEC社設計了 FBF-1000A 小型 Fold Booster。
FBF-1000A 成功的將 Fold 能源之貯存以及轉換裝置縮小化,其中搭載的 Fold 能源可以施行20光年內的單程 Fold 航行。Super Nova Project 中兩台AVF的機上電腦亦以此前提設計開發。除了這兩台AVF以及之後的量產機以外的機種強行施行Fold 航行將會有很大的風險,就算是改裝後的VF-17 搭配改良的 Fold Booster 仍然有相當大的風險。不過如果有強力的電腦做後援協助運算, Fold 航行的成功率將大大的提升(如由艦上射出,交由艦上電腦計算之類的情形)
----------------------------------------------------------------------
Laser Cannon
VF上的雷射炮射出的並不是單純的「光」,而是高速的自由電子(β射線?)發射自由電子的雷射炮比發射「光」的雷射有更強的威力,還能自由變更波長。跟粒子炮一樣,雷射炮在大氣中也會受空氣影響擴散。
為了能夠看見彈道,雷射炮開始發射時採用的是會跟大氣產生干涉的波長,此時肉眼可以看見彈道;之後雷射炮改變波長,正式發出具破壞力的光束。發射雷射炮時,會產生一些電磁場的混亂。這種電磁場混亂情形被感應器接收到時就會轉變為獨特的「雷射發射音」傳到駕駛艙內。
----------------------------------------------------------------------
Pinpoint Barrier
當初 SDF-1 由於 Fold 航行失敗導致 Fold 系統消失。但是消失的地方卻出現了奇特的力場。經過研究之後 SDF-1 成功的發明了 Pinpoint Barrier ,能夠產生三個力場(之後提升為四個)。
這種能在艦體表面上方移動的小範圍(半徑約十公尺)圓盤狀力場事實上是 Fold 失敗產生的高次空間「門」,在受到飛彈或粒子炮攻擊時,能將攻擊能量經由空間進出轉換成為膩能源力場,在原來的力場上產生霧氣一樣的狀態。
而 Pinpoint Barrier 會發光則是因為力場接觸到的普通空間進出高次空間產生空間歪曲(Distortion)所發出的光芒。
----------------------------------------------------------------------
反應彈(Thermonuclear Bomb)
這是人類由 Macross 上得到的技術自行發展出來的大規模核子武器,沒有傳統核子武器的輻射污染問題。
對艦用的 RMS-1 巡弋反應彈能以三個一組的方式裝在掛載點上,並且擁有AI引導。威力大約可用三枚反應彈擊沈一艘傑特拉帝標準戰艦(約2000m 級)。
----------------------------------------------------------------------
熱核渦輪引擎(Thermonuclear Tubine Engine)
熱核渦輪引擎是由 Macross 上得到的O.T.M.所開發的熱核反應爐為基礎設計的新型發動機,能夠在大氣圈內外兩用。利用超小型的熱核反應爐產生的電能來旋轉渦輪並吸進空氣,用反應爐的熱來將空氣加熱膨脹,並且由噴嘴噴出產生推力。這種設計在大氣圈內使用時可以完全不需要燃料槽的設計,並且可以達到續航力無限。
但是在沒有空氣的宇宙中,仍然需要攜帶推進劑才能夠產生推力。熱核引擎可說是能夠做到「續航力無限」以及「續航力最低」的奇特狀況。假若
完全使推進劑在大氣圈內飛行的話,以 VF-1 上的推進劑槽而言,大約可抵舊美軍 F-14A 的 25%,假如 F-14A 的續航距離是 4400 km,那麼 VF-1 的續航距離將只有 1100 km 不到。這樣連橫跨日本群島都有問題,更別提戰鬥了。
----------------------------------------------------------------------
熱核爆發渦輪引擎(Thermonuclear Burst Tubine Engine)
從 VF-15 上的 FF-2095 熱核引擎以後, VF 開始使用新型的熱核爆發渦輪引擎。這種新型的引擎在大氣圈內使用時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大氣圈高度 30000 m 以上使用時能夠發揮相當高的性能。
舊型的 VF-1 與 VF-11 因為推進劑槽的因素,都需要裝備 FAST Pack 才能在宇宙中發揮性能。就算是 VF-4 或 VF-14 這種大型機體(推進劑槽容積較大),推進劑量仍然嫌不足。
新型的引擎是將推進劑(氫或氦)激發至電漿狀態,送至噴嘴內產生小型核爆來產生推力。這種小型核爆能夠用跟熱核引擎相同方式控制。因此跟核彈爆炸一次將能量釋出不同,熱核爆發引擎能產生持續、穩定而且可加以控制的小型核爆。這種新型引擎的出現大大的提升了VF在宇宙中的推力,並且降低了推進劑的消耗量。因此VF-15 以後的機種理論上不再需要 FAST Pack 裝備來增加推進劑裝載量,FAST Pack改朝向武裝強化以及姿勢制御火箭推進劑搭載這兩方面來發展。
----------------------------------------------------------------------
Valkyrie 之名
自從 VF-1 Valkyrie 系列一炮而紅之後,後續的 VF 雖然各有各的名字,不過大多數人仍以 Valkyrie 稱呼所有的 VF 。這種情形類似"Walkman"雖然是註冊商標,卻儼然成為「隨身聽」的代名詞一般。
----------------------------------------------------------------------
VF Rocket Sled
統合軍活動範圍跨越了大氣圈內外,因此常有需要執行大氣圈突入任務,攻擊地面的敵人或設備。在任務中最危險的部份,在於突入大氣圈。此時駕駛員無法任意操控機體來閃躲地面的砲火,以免整架 VF 失去控制,在大氣圈內解體。許多駕駛員在這類任務中陣亡,因此統合軍工程師設計出了這種 Rocket Sled 作為解決方案。
Rocket Sled 製作成火箭造型,能夠由任何一架擁有重型火箭發射器的船艦上發射。火箭前端的空心部份能夠容納任何一種 VF ,連裝備 FAST Pack 的 VF 也可以裝得下。發射後,火箭推進器能在能維持最大推力五分鐘內馬上加速到馬赫 4.4 突入大氣圈。用高速突入大氣圈使得地面砲火難以擊中 Rocket Sled ,前端的保護罩也保護了 VF。當整個 Rocket Sled 安全降落到大氣層以內之後,前端的保護罩會自動彈射分離,後段部份也會自動分離,讓 VF 迅速恢復控制。
----------------------------------------------------------------------
YF/VF-Series External Heavy Weapons Module
◆重量:1,200 kg
◆武器配備︰
Micro-missile Launcher-五具飛彈發射器共有 15 枚微型飛彈
雙管速射雷射槍
高出力光束炮
在 Super Nova Project 中,有測試許多武器系統,並且由統合軍評估。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套外掛武器整合模組,能夠裝備在任何一種 VF Battroid Mode 的右臂上。擁有 Micro-missile 、雙管速射雷射槍、高出力雷射炮,其中的高出力雷射炮能夠一發擊穿舊式 HWR-00-MkII Monster 的裝甲。雖然擁有強大的火力,但是出現了許多設計缺點以及瑕疵。其中最危險的一項就是在高出力雷射炮超載時會引起爆炸,而且爆炸威力大到能夠摧毀一整架的 VF-11 。
雖然有許多缺點,但是設計師們繼續努力,並且在 2044 年解決了所有問題。VF-Series External Heavy Weapons Module 被統合軍特殊部隊採用,使用在高火力需求、激烈對戰時。但是一但配備便無法變形的缺點仍然存在,這代表了 VF 無法依賴 Fighter Mode 的速度作戰。
外掛重武裝模組在統合軍中是祕密武器。在 2044 年後才在一些統合軍的主要基地或是戰艦上出現。外掛重武裝模組能在 Gerwalk Mode 或 Battroid Mode 中裝備在右臂,並且能在必要時脫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