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
《太空堡垒》乱弹篇
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也是引起争议较大的作品,这从署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毕加索的抽象画上就可以得到佐证。关于《太空堡垒》,当然这样的争议也少不了,有些观点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以致难以调和。关于《太空堡垒》和《超时空要塞》之间的褒贬、关于明美和莉莎之间的论争、关于三部曲之间的优劣等等,诸如此类的辩论由来已久,至今也未停止。孰是孰非,恐怕难有定论。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长期的唇枪舌剑的理论中,《太空堡垒》迷网上俱乐部的成员间的联系不是疏远了而是更加紧密了;有关《太空堡垒》的理论探讨的学术氛围不是稀薄了而是更加浓厚了;《太空堡垒》的相关站点和主页及其各种资源不是锐减了而是还在激增,我想这就足够了。这一切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在对《太空堡垒》的或温文尔雅或针锋相对的争论中,掩饰不住的是大家对它的情有独钟和喜爱有加的情感,这是大家在网络世界走到一起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一个《太空堡垒》迷,一直以来我最为推崇和欣赏的是其美学的价值取向。经常浏览网上各种关于《太空堡垒》评论的朋友们会发现,在所有的帖子里,“感动”、“震撼”这样的词汇经常被提及,这确实是每个《太空堡垒》迷对于《太空堡垒》的真情流露,我也不例外。我一直在思索,一部动画片而非一部电视剧或者纪录片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一部十五六年前的作品为什么直到今天还能对我们这些已经完全长大成人的或者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以无以伦比的热情、勇气、智慧对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音乐之美进行大力的开掘和讴歌,这无疑是作品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然而放眼数不胜数的动画之林,以此三大主题作文章者亦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成功之例,但要说能达到《太空堡垒》这样对于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却实在不多。这其中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在于表现这三大主题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当代文艺作品,有两大主义十分盛行,一是唯美主义,二是后现代主义。说实在的,我本人对哲学不是很懂,所以在这里遑论什么主义、流派之类实在有些自不量力,但是我想我可以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我这里所说的这两大主义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更有可能是当今社会一些文化人对其的误解或者说是曲解。所谓唯美主义,就是在剧中主人公必须是帅哥美女,汽车必须是奔驰宝马,住宅必须是花园别墅,总之一切都是以“美”为标准。于是就出现了在监狱里坐牢的女罪犯居然涂脂抹粉,容光焕发,这让人不由对监狱充满了一种向往之情。这在香港电视剧中表现尤为突出。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剧中的情节充满了绝望和无味,除了矫揉造作的爱情和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友情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如此,但这至少是目前很流行的一股潮流。这样一些思潮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在卡通片上有所反映。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动画片时,不少年龄长者对之往往嗤之以鼻,他们不屑一顾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些卡通片情节的简单和天真,但我相信没有哪个大人看不懂其内容。可是到了今天,对于不少动画片,让我颇为欣赏的只能是其制作的精良。的确,现在的卡通片无论在色调、色彩、层次、构图上都要比原先丰富多彩的多,赏心悦目的多。可是在情节上呢,我曾经努力地看了几部动画长篇,不是根本看不懂就是十分费力。因为我不知道其所表现的主题和理念。所以这些动画片会常常被冠之以“酷毙了”、“帅呆了”之样的赞美之词,但要想得到“感动”、“震撼”这样的评语恐怕难些。我常常对友人说,《太空堡垒》就好比是一棵常青树,十多年来,它始终是一部经久不息、长盛不衰的作品,我想大家可能有不少人和我一样,自1991年以后基本就与这部作品无缘了,可这丝毫也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和热情。十多年来了,它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部红得发紫、万人空巷的作品,但一直以来在动画界它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动画片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兴趣的转移,对他(她)曾经钟爱无比的动画片疏远和淡忘了,可是在《太空堡垒》这里,却恰恰不是这样。记得上个星期,我在一个帖子看到作者这样一句话:“不知怎么的,这么长时间了,我对太空堡垒不仅没有忘记,而是越来越喜欢了……”我看了以后,就笑出声来:怎么和我的感觉一模一样,我想这是不少人的心声。
好在这篇文章起了个“乱弹”的题目,目的就是为了在我跑了题以后可以以此遮丑。还是回到关于《太空堡垒》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太空堡垒》不仅很好的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大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大概不如什么弗洛依德的“性欲升华论”或者什么“意识流”、“蒙太奇”来得时髦,可绝对管用。用高科技和美元包装出来的场景不可谓不真实,这对于动画片也好,电影电视也罢,无论如何都是个好事,如果不借助这些东西,不要说让6500万前的恐龙大哥再现人间,就是象九一一美国遇袭事件这样的场面恐怕也难以在电影中重演。可是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这些因素必须构建在符合逻辑的情节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有些片子拍得才真正像“动画片”,给学龄前儿童看的卡通片。因为他们还在以“好人”、“坏蛋”这样的弱智标准来展现人性和人格。《雍正王朝》是我这几年来看得为数不多的一部电视剧,我很喜欢。但是我仍然认为它有致命的缺陷。在争夺王位的问题上,雍正似乎风格比雷锋还高,在诸阿哥都在磨刀霍霍、虎视眈眈的时候,雍正却有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海量,直往后缩。这无疑是个最大的败笔,雍正这个人物形象因此也将大打折扣。李世民通过决战玄武门而登上权力顶峰,难道因此而影响他一代名君的光辉形象了吗?更何况有些问题根本就不能以好坏对错来衡量。“好人”有缺点,“好人”中有“坏蛋”,“坏蛋”也有优点,“坏蛋”也可以改邪归正,这在《太空堡垒》中表现得很充分,尽管这样也未免有些简单化,但足以让人相信事件发生的真实性。有些片子为了体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主人公的脑袋上涂点儿白色,或者在其唇边贴点儿胡须;另一种手法是母亲和女儿的表演者非得为同一人不可。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说明问题,似乎不这样就不务实。我想《太空堡垒》也许能给他们一些启发。我在98年前根本就不知道《太空堡垒》是由三部毫不相干的片子组成的,当初《太空堡垒》三部曲之间的转换虽然让我有意犹未尽之感,但却没有怀疑过三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方面也许是我的洞察力有限(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一些问题的,如斯特林的头发和其父母的大相径庭。),但更重要的是美版主创人员包装手段的高超。三部片子尽管互不关联,但由于进行了精心的整合和梳理,使得后两部准确秉承了第一部的风格和特征,正如美版的中文解说在后两部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太空堡垒战士”,是的,“太空堡垒精神”在后两部得到了继承,这种理性光辉的延续不再需要导演和监制非得动用电脑在第二部中大量再现第一部的人物和场景,在第三部中更是这样。至于《哨兵》,那是另一回事。在《太空堡垒》里,丽莎不美,戴纳也不靓;瑞克优柔寡断,斯考特比他也强不到哪儿去。不一样的内容,却有一样的主题:音乐无远近,文明是永恒。战争还是那样残酷,歌声还是那样悠扬,结果还是那样耐人寻味。现实主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解。一切已经足够。
我从小就比较懒,虽然喜欢写些东西,但从未想着去投个稿什么的,不过我的作文还是经常得高分的。可是我从小到大没有写过一首诗,因为不会。所以对于诗的欣赏水平也就可想而知。对于古代诗词历来是喜诵的,即使是婉约派的,也还是能读懂其中的大意的。可是我始终弄不懂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诗歌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读不懂,越是著名的我可能越看不懂。不怕大家笑话,将一首中学生写的抒情自由诗和某个当代大诗人的作品放在我面前,我未必能分出个高下。进而我对浪漫主义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一提到浪漫主义,就非得是花前月下、晓风残月?不风花雪月、荷塘月色不行吗?后来终于弄明白了一个定理:让人看不懂就是意境美,雨中热吻才是浪漫主义。如果大家都认可这个定理的话,我宁愿让我的女友给我做顿炸酱面吃,来坚持我的现实主义。在《太空堡垒》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丽莎的那句虽不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但却掷地有声的“准备迎接撞击”,这史诗般的语言还不够浪漫吗?我还对一个画面记忆犹新,在第一次宇宙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在深邃的太空,一边是形影相吊的太空堡垒,一边是天顶星四百万的庞大舰队,画外音是“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这还不足以让人震憾吗?由此可见,爱情并不是浪漫主义惟一可以表现的主题,同时浪漫主义也是可以看得懂的。到这里,好象什么都讲清楚了,但仿佛比原先又更加糊涂了,丽莎的话和画外音到底是属于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范畴?我想还是用第一部的大结局来澄清一切吧——当瑞克在SDF-1化为烈焰后惊喜地发现丽莎还活着,丽莎抑制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只是平静地说了句:“是格罗佛舰长在最后一刻把我推进了救生舱……”,面对此情此景,瑞克更是默默无语。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上亡。是战争就要死人,子弹和火炮也绝不会因为对方的军衔高低而会给予特殊的照顾,这就是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所要做得就是要有埋笔,要有奇迹,当然这个结局必须合情合理。于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来了个完美的结合,太空堡垒上的高层精英几乎全军覆没,但丽莎得以幸存,这是不幸之中的大幸。第一部的结局可说是悲壮的,悲在现实,壮在浪漫。
有些道理不是有些人不明白,其实他们比谁都清楚,只是急功近利不容他们不违心的做一些事情。然而时间能够证明一切,事实可以说明一切。于是,一些当年曾经大红大紫甚至洛阳纸贵的片子渐渐地、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更要命地是它们从人们的脑海中也被抹掉了。有些片子也许能比它们的命运强些,至少得到了观赏性和娱乐性都堪称上乘之作这样的赞美之词,可是如果多少年过去之后,只停留在这样在一个阶段,而拿不出一个能谓之代表一个时代的东西,那不能不说是创作者的悲哀,观众的不幸。我们用不着在这儿谈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显示自己学识的博大精深,也不用提高嗓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经得起时间的褪色而永不褪色,经得起大家的忘却而难以忘却的作品就是经典,就是精品,这还用得着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