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s
情节与主题
如果第二部的故事和其它两部一样由日本的OVA 脱胎而来,结尾时的“错觉”就非常好理解了。回忆起同时期看过的日语SF 动画OVA (透过香港台),爱情被悲剧基调主宰。想想银河铁道999 ,还有其它记不住名字的星际相关作品。
其实,处理宇宙或异星文明这样的题材,最后都变成诠释生命。例:斯皮尔伯格的ET。而爱作为生命的参照物,无可避免地折射出文化的不同。
日本文化对生命的领悟,是对注定凋零的樱花的一声长叹。爱情是宿命的一部份,它在命运面前无比脆弱,其美丽就在于虽痛苦仍抗争。古典小说中爱情最高的模式是情死。
由此推论,没看过的OVA里戴纳和佐尔的爱情一定从开始便被更浓的悲剧色彩笼罩。改编的美国人,就算能理解日本人的这种审美,也本能地不想承继下来。美国人理解的生命,和日本人差得太远了。
动画的容量比OVA大得多。可以猜想,看电影,游乐场,甚至15小队第一次闯入泰洛城中最终脱险,至少有一半是原来没有的。这些内容不改变主线,但对诠释故事就有微妙的区别。希望被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向命运的挑战中。
其实太空三部曲由于日本蓝本的原因,没一个称得上喜剧结局。就连最光明的第一部,茫茫太空也本是舔舐心灵伤口的遁处,是美国精神里的冒险、乐天,对新天地的理想化,使其成为主动向未知进发的征程。
第二部因为以相对完整的地球社会为背景,这种乐天精神表达得特别明显。年轻的战士们打架,调情,恶作剧,简直是美军基地的翻版。对生的肯定盖过了死的阴影。感觉上这一部地球与外星的力量最为相当,实际上就是这个原因。
看的人本能地相信我们在命运面前并不是没有反抗之力的。不仅仅是南十字军在军事上的对抗力,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愿望。与外星文明之战,实质上是信仰之战。
佐尔从原体承继的,无非是过去的束缚。当MUSICA逃婚,机器人统治者的秘密渐渐揭开,透过美国的眼光播放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过去正在崩溃,噩梦行将结束的力量。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自由解放者精神。
蓝本中必然存在的宿命之力,消退成一种遇然。
然而他们无法改变佐尔的性格设定。无论周围形式如何一片大好,他是一意孤行地向自已的命运滑落。就算机器人统治者可以被圆满解决,他无法消除的绝望也将是其中一个不和谐音符。
在拥抱地球文化而带来的新生中,MUSICA找到的是泰洛文明失落已久的个人幸福。然而佐尔生命的意义却不在这上面。
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又怎么可能幸福。他和戴纳之间的天就没晴过。
这是最早的主题与情节的冲突。个人主题与总体情节矛盾。这种自闭王子的形象是日本特产(参看EVA),但情节中却处处跃动着美式的开朗自信。
偏偏这个人物越到后来越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史前能量的秘密 = 失去的记忆= 战争的结果),于是佐尔和围绕他的情节不咬弦地一路跌跌撞撞直到结局。
结局……
很多人说第二部最沉闷绝望。其实第二部的基调本来是三部中最轻快的,麦克罗斯单舰孤悬星海,反抗小队敌后无援,南十字星却没有透不过气来的危机感。偏偏留下这样的印象,无它,一开始太开心了,结局反差太大,一头撞上去为之气绝。
美国人不信命。首入泰洛城,佐尔为15小队断后引发大爆炸,与结尾何其相似。那一次却被他从烟尘与火光中冲出来。情节将命运降为偶然,然而只要不改变结局,命运的力量就始终存在。它隐藏在那里,等最终的时候扑上来狠狠咬一口。
结局是宿命的,因为它是日本故事《超时空骑士团》的产物。太空毒花,第一个佐尔的遗恨,灿烂却颓落的泰洛文明——世纪之前就在银河的那一端埋下的种子,小小的,不知情的地球人能够改变些什么?
美国编者未必知道更多的前世设定,事实上很怀疑那些宏大而复杂的细节完成于经年之后。然而剧中展示出来的也就够了,剩下的,他们和我们一样从佐尔身上感受到了…… 深深的,深深的,穿透时间与空间的悲凉。这就是角色的力量,虽然你不知道那后面是什么,却感觉到它的沉重。
并不是佐尔背负着宿命,他的存在就是宿命。第二部终时他告诉戴纳自已是注定惩罚机器人统治者的工具,听来十分突兀。可只要离开地球人的视角就不突兀了。个人以为,原本这句话更接近“我是注定为这一切划上句号的人”。
原来命运之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我们以为是地球思想解放了MUSICA和她的伙伴时,其实是泰洛文明堕落经年,终于走到了尽头;当我们认为佐尔慢慢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时,其实是他前世的灵魂渐步回归。
那一直都是泰洛人的故事,文明的兴衰,就如人的出生老去。罗马没有蛮族入侵也要消亡的。地球人在这场悲欢中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切断二三部之间仅在动画里才有的联系,泰洛旗舰大爆炸,最多也就是一场个人悲剧,完全可以不把太空毒花解释成第三次宇宙大战的直接起因。麦克罗斯自沉虽然惨烈,但我们至少知道下一波敌人的到来要在十数年后,其间总还会一段养精蓄锐,短暂的和平。为什么非要将因维德人的威胁表达得如此迫在眉睫,而又无力招架呢?
想想第二部末笼罩一切的绝望。然而地球至少在这一阶段是胜利了,保住了自己的文明,为什么感觉却是所有努力化作一场枉然?
因为希望输给了命运。
第二步,日本的原主题透过结局战胜了情节。
戴纳站在绿荫上,看着爱、梦想与青春的信念化为飞灰。
可为什么当年那么多人固执地在第三部里找寻佐尔,本能地认为他没有死,这段爱情仍有可能继续呢?
因为这不是最终,无论在日美两个版本都远不是最终。
日本的主题是宿命。命运之结至此并没有解开,甚至可以说,这才只是开头。机器人统治者的毁灭只是标而不是本,母星那里还有纠缠不清的恩怨。克隆、往生记忆…… 种种因素都暗示了佐尔会重来。
美版则是另一回事。单独而言,第二部也许被宿命的主题统治,可它之上还有三部共同的主题。被美国剪辑编接在一起的《太空堡垒》三部曲的主题,有人说是爱,有人说是生命 …… 无论如何,它都不仅不同于,并高于日本遗留在每个单元里的主题。
泰洛社会的解体,从美国主题来看就是革命,从日本主题来看就是宿命。这种模棱两可便是双重主题造成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关于未来的故事,是希望还是绝望,是宿命还是意志,归根结底是一场主题之争。然而问题是美国主题并不清晰,直到有人决心用小说来完整这个系统。
英文的小说实质上是一个巨型同人。小说的作者明白,要战胜命运,必须重写前代的故事。除非找到“从前”,才能解释“现在”。这个从前不是单为第二部准备的,可现在看起来却沿用了相当多的《超时空骑士团》的设定。或许是只有第二部的蓝本,才有真正的从前。佐尔,或者说他的原体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加入了泰洛人复制,记忆保存等等元素,就算是新的主题也不可避免地被命运的色彩沾染。其实命运无所谓善与恶,也谈不上对与错。它只是人力所不能及的那一部份。西语有云:一个人的命运一半握在上帝手中,另一半在自已手中。
拉锯战在小说里继续下去,要超越宿命,至少要把它重演。
|